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國際貿易業的特性

國際貿易業的特性

國際貿易業由於是內與國外之間的交易,因此它有許多的特性是一般國內貿易所無,茲分述如下:

(一)國際貿易業是跨越國界的貿易,須受對方政府行政權力的約束
由於國際貿易業是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易,因此牽涉到兩個不同的主權國家。所以進行國際貿易之時,貿易雙方都會感覺到對方的行政權力介入雙方的買賣之中,例如不論是進口或出口都要接受對方政府海關的檢,查更要繳納租稅予對方政府,如果對方政府認為出口國廠商有涉嫌妨冒或傾銷的行為,甚至可以採行予以沒收或課以鉅額的反傾銷稅或平衡稅等。因此進行國際貿易的雙方,必須考慮到對方政府行政權力的約束。

(二)受國際保護主義的威脅
國際貿易的進行乃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原則,在生產A產品的技術上,若甲國的技術具有比較優勢,那麼甲國就可以專業於A產品的生產,再以此價格低廉的產品與他國進行交易以獲取貿易利得。倘若與甲國進行貿易的乙國,由於甲國的A產大價格遠低於乙國該產品的價格,因此乙國生產A產品的產業有遭受淘汰之虞,那麼該產業的受雇員工就會向該國政府施加壓力,要求保護該產業以及他們的就業機會。如此一來,國際間可能瀰漫著保護主義,各國相互關閉市場,如此將使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受到嚴重的挑戰。

(三)須冒匯兌損失的風險
由於貿易雙方皆係主權國家,因此各自有其發行的通貨。貿易雙方究應以何種貨支付,而兩國之間兌換皂比率又應如何,都是很實際的問題。比如當前新台幣持續升值的情形下,我國出口商的情勢就很不利。在匯率一夕數變的情形下,出口商對國外買主的報價實在不易決定,報價過高,訂單不來,報價過低,匯率一變,不但賺不到錢,反而可能會虧損。所以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進行,與國際金融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(四)國家的債信影響貿易商的付款條件
在進行國際貿易時,一個國家債信的良窊,對該國進出口商的影響很大,倘若一國債信良好,那麼付款條件將較優越,比如付款時日可以較長,利率較低,無須擔保等等,可以得到較多的優待。
以上所述的各種特性,都是國際貿易所特有的現象,這些都是國內貿易所無。現在再來探討一下我國所特有的一些貿易特性:

主要出口地區
日據時代,日本以「工業日本、農業台灣」為其政策,即由台灣生產農產品供應日本工業所需的原料。政府遷台初期工業基礎薄弱,90%以上的出口均為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,因此仍然因循過去的貿易結構,也就是以日本為最主要的農產品外銷市場,當時外銷日本市場佔我國出口總值的一半。隨著工業的發展,我國對日本出口比重雖有逐漸下降的趨勢,但仍然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國,直到民國56年,美國才成為我國最大出口國,日本退居第二。民國57年以後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高達30%以上。60年及61年對美出口比重均高達40%以上。
政府有鑒於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很不安全,因而鼓勵業者分散市場,當時適逄第一次能源危機,美國經濟衰退,對美出口比重因而下降至64年的34.3%,民國65以後美國經濟逐漸復蘇,對美出口比重再度回升,67年增至39.5%。第二次能源危機後,隨著美國經濟不景氣,對美出口比重始為下降,70~73年,歐洲通貨大幅對美貶值,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受外債及外匯短缺的影響,使得我國對歐洲、中南美、非洲的出口比重下跌,對美出口比重在72年以後又高達47.7%,顯見我國對美出口依賴之深。
換言之,我國經濟深受美國經濟及政策之影響。56年以後日本一直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國,對其出口比重始終維持在10~20%之間,75年為11.1%。大體上而言,香港是我國第三大出口對象,75年我對港出口比重達7.3%。除了美日港之外,75年在我國總出口中所佔比重較大的國家,依次為西德(3.2%)、加拿大(3.2%)、英國(2.4%)、新加坡(2.3%)、澳大利亞(2.2%)。這八個國家及地區,出口合計已佔我國出口總額的79.7%(見表1-3),顯見我國出口市場相當集中於少數國家。

主要進口地區
我國主要進口來源,同出口對象國一樣,亦以美國與日本為取主要供應國。該二國進口合計佔我國進口總額的比例,平均每年均超過50%以上,民國43年,曾高達79.6%42~46年及49~52年間,美國是我最大進口國,早期自美進口比重較高的原因,係受美援進口的影響。
54年美援停止,在此以前,自美進口比重每年均高達30%以上,最高為44年的47.5%。美援停止以後,由於我地理位置毗鄰日本,且其能供應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廉價工業原枓及機器設備,因而日本取代美國成為我國最大進口國。民國55~61年間,自日本進口的比重,每年均高達40%以上62年中日斷交後,政府為分散進口來源,採取各種措施(如限向歐美採購等)鼓勵業者向歐美採購中間原料及機器設備,因此自日本進口比重雖有下跌的趨勢,但依然為我國最大供應國。69~74年間自日本進口平均每年均維持在27%左右波動,75年增為34.1%。美國在53年以後退為第二大進口國,58年以後,自美國進口比重一直維持在21~28%之間,75年為22.4%。除了日美之外,75年在我國進口中所佔比例較大的國家,依次為西德(4.7%)、沙烏地阿拉伯(3.8%)、澳大利亞(3.7%)、加拿大(2%)、科威特(1.8%)、香港(1.6%),這八國進口合計已佔我國進口總額的74.1%(見表1-4)。顯示我國進口來源亦集中於少數國數。

對美日的貿易差額
由於美日兩國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,因此,進一步就與這兩國間貿易差額加以分析。
如前述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已逐漸由日本轉為美國,而最大進口來源國則由美國轉為日本。因此中美兩國貿,56年以我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,57年以後才轉為順差,而且順差迅速擴大。57年順差不到4千萬美元,67年增至26億美元,由於政府加強對美採購,對美出超略為縮少,至69年降為21億美元,70年起對美進口還略為萎縮,因此對美出超又趨擴大,70年達34億美元,71年增為42億美元,72年大幅擴大為98億美元,74年增為100億美元,75年再擴大為136億美元(見表1-5)。由於近年來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迅速擴大,使得美國政府對我國鉅額貿易順差頗為關切,並透過各種管道及貿易談判要求我國開放市場,及對某些產品採取自動限制出口措施,以減少貿易差額,又近十一年我國貿易持續順差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美貿易出超所造成。

至中日貿,易除了民國44年外,歷年來我國對日貿易均呈逆差,而且入超金額有不斷擴大趨勢,54以前每年入超未滿1億美元,62年以前每年入超未滿10億美元,67年以後每年入超均超過20億美元,75年入超更高達37億美元(見表1-5)。
.貿易地區集中係數

貿易地區集中係數愈高,表示貿易愈依賴少數國家,亦即貿易較易受少數國家影響;反之貿易地區集中係數很低,表示貿易地區較分散,不易受少數國家政府政策之衝擊。

(1)出口地區集中係數
從表1-6中可知,台灣出口地區集中係數起伏很大,這主要受到對美日兩國出口比例的影響。民國42年高達48.2%,然後降至46年的39.8%,50年略增為39.9%,62年更增加為43.96%,第一次能源危機以後,出口地區集中係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。69年以後出口集中係數有再度上升的現象,74年高達50.6%,顯見我對外貿易寸過集中於少數國家。因此,很容易受到主要出口國經濟及經濟政策的影響。

(2)進口地區集中係數
我國進口地區集中係數民國42年為50.3%,50年降為51.6%,62年更降為46.7%,74年為38%(見表1-7),顯見我國進口地區集中係數有逐漸下跌趨勢,這表示進口來源逐漸在分散。目前進口地區係數雖然降為38%,但仍然偏高,待加強分散進口來源。

發佈留言